我在海域探勘處三年半
最近因為立法院錄音監聽案變成了熱門話題,回想我在1973年11月考試進入中國石油公司海域探勘處,擔任派駐外商石油公司的無線電通訊人員,就曾經負責錄製通話錄音帶給警備總部監聽審查,共工作了三年半。
1973年8月中油公司在中央日報刊登廣告招考無線電台約聘人員,學歷是高中職畢業以上,但必須通英文且通過英語測驗,後來我才知道因為中油公司內部無線電台正式員工招考資格是高中職畢業,就比照辦理,但是高中職畢業的英文能力不能符合外商石油公司的要求,中油不得已才公開招考一批專門派駐到外商油公司上班的人員,實際應考的都是大專以上學歷人員。
錄取後薪水頗高,報上廣告月薪是六千元以上,已是當時一般人薪水的兩、三倍,實際工作後加上加班費所得超過11,000元以上,所以競爭非常激烈,超過400人以上應徵。筆試考場在台北工專,英文聽力及測驗在徐州路語言中心,最後錄取了十多人,以錄取人數來說考試及甄試費用是相當龐大的。錄取後的人員經訓練後分別派駐到合作海域探勘的國際石油公司內陸上無線電台工作,負責與海上的鑽井台、拖船、接駁船隻及直升機等後勤及人員聯絡工作。
我們錄取後先到敦化北路復旦橋頭華夏海灣大樓內的海域探勘處報到,當時海探處長是靳叔彥博士,他代表中油與國際石油公司互動密切,不能失了場面,因此他的公務車是與老外一樣的卡迪拉克豪華大車。(因為他與洋人的關係良好,後來介紹他兒子靳同理給老外開車,靳博士有三子女,前面一子一女都是留美博士,只有此子不喜讀書,靳同理後來移民美國,再與邱彰博士結婚,號稱一夜七次郎,聲名狼藉。)當時探勘隊長是賴俊傑隊長,記得當時與中油正式員工較常聯絡的有曲子和,楊文星等幾位,三十多年後我因公去松仁路中油總公司大樓開會,碰到他們兩位,他們已轉任採購部門工作,聊起來他們的流動率是零,可見中油薪資福利是不錯的。
我記得陸續在外油公司曾與我共事過的有四位: 一位姓馬,他是海洋學院輪機系的學長,曾經跑船幾年並已昇至二管輪;另一位是台北工專電子科畢業且已工作十年左右的工程師;另外兩位都是退伍軍官,他們年紀較大當時是五、六十歲左右,一位是譚岳春少校,另一位是李達仁中校,他們曾經在美軍顧問團或派駐越南擔任過美軍聯絡官,因此英文程度優良。我當年23歲,單身年紀最輕因此常常志願上大夜班,一方面工作較輕鬆可以看書,我就訂了時代周刊利用晚上看完,有時還為加強聽力將錄下的ICRT新聞播報稿聽寫出來,白天還可以參加國樂及教學活動,這段期間的故事也不少,再談。
當時我們每三個人一組分別被派到各外商油公司工作,每月回中華路實踐堂前棟中油總公司領薪水,偶而也去那裡享受中油員工借書和購買福利品等的福利。我後來了解我們的薪水是合作探勘費用之一,按照國際公定價格計算費用,當時海域無線電人員報務主任(Radio Officer)的待遇是700美元,台灣基於國防規定無線電通訊是中央管制的作業,外商油公司不得自行招考,必須經由中油申請特准招募,再派駐各外商油公司,薪資先由中油公司給我們,再由外商公司付費給中油公司,從外商公司立場我們是中油公司代招的員工,我們因此可以同時享受外油與中油員工的福利。
我首先被派到吉林路的明台大樓內海灣石油公司(Gulf Oil)工作,半年後因作業停止,改派中山北路嘉新第二大樓的亞美和石油(Amoco美國石油)工作,一年多後因為高雄外海發現油氣田,在原址改由另外一家合作的康納和石油(Conoco大陸石油)公司接辦鑽探作業。當時外商油公司的工作環境非常豪華氣派,老外對我們很好,比照員工待遇。上班提供煮的咖啡(percolator)免費喝到飽,我從此養上喝咖啡的習慣。當夏天外面氣溫高達三、四十度時,因為老外穿著全套西裝,還是把辦公室冷氣設在攝氏19度,現在想起來很不環保。
老外有時邀請我們去他們在天母或陽明山有泳池的別墅聚餐活動,有洋酒及美食吃喝到飽,老外有時玩得很瘋狂,嘆為觀止,記得有一次老外的親友年輕人在背上撒上酒精後點火,然後輪流從二樓陽台跳入樓下的泳池內滅火,老中都看呆了,沒人敢也去參加跳水。
其實所有與台灣合作的外商石油公司都只意在蒐集台灣海域的油氣資源資料,作為全球石油資源研究與開採策略資訊之一,因此只是打打野貓(Wild Cat)井,完全沒有打開發井的意願。開發井的投資非常龐大,而且台灣海峽周邊諸國都宣稱有石油產權及專屬開發利益,投資可能有重大政治風險。1975年我們在高雄外海F-1構造發現可開發油氣田時曾熱烈慶祝,當時台灣各報都報導說開發後全台灣薪水可以加薪一倍,現在一晃快40年過去了,這個油氣田的開發還是遙遙無期。
整個探勘作業因為海權複雜、敏感性,以及當時中美外交關係日趨變化等影響,野貓井打完後外油公司陸續結束合作,中油公司則歡迎我們這批招考人員轉至中油公司成為正式員工,可能因為薪資差距較大,其他人員都陸續離職,只有我同意轉進中油成為正式員工,我就繼續回中油海探處再工作了半年左右。
後來想想既然已經通過河海人員三副特考,上鑽井船和上商船都是船上工作,就申請離職,想跑船到世界各地跑跑。當時世界最大的航運公司是董浩雲的中國航運公司,中航全球總船長林質仁船長是海洋漁撈科的學長,我就去找他說我想上船工作,他立刻歡迎,不久就派我到新加坡報到,擔任海洋優勝號油輪的三副,這是後話。
轉任中油公司工式工作半年多期間,我被派到海上鑽井台工作,工作時間是兩周十二小時制,下船休息一周,再上船。每次先從台北松山機場搭遠航飛機到高雄小港機場,有時在中油宿舍住一晚,第二天轉搭直昇機上船工作。當時鑽井平台或半潛式鑽井船的有伍德和(Wodeco) 4號和日本白龍一號,直昇機是租用遠東航空公司的,因此常與遠航李星先生聯絡。海上生活除值班外較為單調,但是餐廳二十四小時開放,山珍海味、美式大牛排等等隨時可以訂餐(order)吃到飽。
海上工作人員各國籍都有,很像聯合國,例如:潛水夫大多是澳洲的,聽說三毛的潛水夫老公也是那時來台灣與三毛認識的,全球有名的電測、震測公司Schlumberger大多是法國人,石油公司人員大多是美國人,也有印度裔、華裔美國人。他們也是兩周一輪,下班後搭專機從高雄直飛新加坡休假。無線電裡南腔北調的各國英語,加上無線電受氣象及電波干擾,有時溝通頗為困難,幾次颱風更是重大考驗。老外剛來時不曉得颱風及台灣海峽風浪的厲害,第一次碰到颱風時不肯撤退,結果拋在海裏的八根海錨斷了五根,以後聽到大颱風就乖乖撤回高雄港,否則可能損失慘重,外油公司除接收世界各地氣象資料外,還聘請空軍氣象聯隊的退伍氣象官嚴上校每天分析氣象給老外做為作業參考。
現在兩岸往來大多是坐飛機,很輕鬆又安全,其實台灣海峽的風浪是古來有名的,台灣俗諺說「唐山過台灣,十去六死三留一回」,也就是十個有六個是死在海上的,這是真實不虛的。我親身經歷在水產試驗所九十噸的海慶號調查船參加冬季調查烏魚資源,在黑水溝附近被風浪打得船身發抖,我以前從不暈船,當時也吐出黃水,老水手都鴉雀無聲,有時風浪平靜的間隙全船靜得只聽到大家的呼吸聲,恐怖的心情不言可喻。老外後來發現在台灣海峽探油一年竟然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是風浪太大而無法作業的,雖然探油船及周邊支援每天的固定開銷非常龐大,但也無可奈何,由此可見海域作業的辛苦,總之台灣海峽因為海底及地形的特性,風浪險惡絕不比英國北海輕鬆。此期間的故事頗多,要另外敘述。
亞美和後來跟中油合辦了中美和石油化學公司,生產對苯二甲酸,成為台灣前二十大企業之一,有些亞美和的同事如Freddie陳,Joe曹等幾位轉入中美和工作,後來有一次我們台灣安全研究與教育學會理事長,也是中美和陳朝威董事長邀請我們去他的辦公室開會,就巧遇我的老同事,他的秘書方薇薇Margaret小姐,聽說他姊姊Catherine方也仍在中美和工作。
我們所使用的是SSB(Single Side Band單邊帶頻道)無線電話,從高雄外海工作平台發射的電波範圍可以遠達新加坡港內的船隻,所以可以打免費的越洋電話,但是基於國際通訊協定,只要船隻進入高雄港,我們就必須改用中華電信的收費服務。
這項工作我一直作到1977年7月去中國航運擔任三副為止,共作了三年半多。我的工作地點曾經換過,但是工作中所有的對話都必須全程錄音,警總定期派人來取走錄音帶去監聽,我們值班人員負 責執行錄音的工作。當時錄音機用的是老式盤式大帶子,一大盤很笨重,跑完沒及時換帶就會漏錄,當然如果不開動錄音機也無法錄音。
警總負責監聽的某先生曾留美,英文學養頗高, 他定期來拿錄音帶回去監聽,我曾與他聊天,其實錄音對話內容都是老外有關鑽油的工作對話,和我們基地台與海上鑽井台上中油人員的聯絡對話,對外界當然要保密,但對 於共同鑽油的人員並無重大機密可言,如果有真正的機密內容當然不會在公開的無線電裡討論,因為另有詳細的書面鑽探報告送回來,因此負責監聽的人員其實並無特殊或重要的監聽資訊可以向上報告,可是還是要認真執行,他也很無奈,這是當時使用無線電通訊時警總的規定,也許這可以說是最純淨的錄音監聽工作吧。
2013年9月26日星期四刊登於部落格: